Skip to main content

家居装修争议多和费时耗神
倡订立范本及白名单 以「调解为先」解决争议

家居装修争议多和费时耗神
倡订立范本及白名单   以「调解为先」解决争议

香港楼价冠绝全球,市场上选择亦十分多元化,消费者不论是买入豪宅、屋苑、纳米单位,又或公营房屋住户,均有装修需要。然而,不少人一生中鲜有家居装修经验,加上过程复杂繁琐又所费不菲,是令消费者深感吃力的一项消费。 

编者的话

装修不似如期、超出预算、烂尾等,可说是不少苦主的心声。过去7年,本会接获逾1200宗与家居装修服务的投诉,问题也主要围绕这三类,每宗个案平均涉及金额相当高,接近23万元。法庭最近亦就一名装修公司董事违反《商品说明条例》,事隔两年半后,判其监禁8个月,是相关条例自2013年7月修订以来,法庭就涉及装修服务业不良营商手法的最高判刑。判决虽然大快人心,但想到装修争议若最终要诉诸法律时,肯定对消费者构成极大困扰。

 

本会于上月发表《倡规范家居装修 建舒适美满之家》研究报告(研究),归纳消费者在装修过程中所遇到的痛点,并审视装修行业的营商手法及参考其他市场的法规,提出4项相互结合的建议,当中3 项以避免发生争议为出发点,希望从根源上防止问题发生,减少争拗。本会欣见研究发表后,反应正面,获得多个专业团体的支持,包括香港测量师学会表示将会在短期内更新标准合约范本,为市民提供更全面及适切的保障。

 

是次研究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对家居装修缺乏认知,往往将重任「假手于人」,依赖装修公司的判断和意见。惟装修行业的入行门槛低,导致服务质素参差,有公司营销时以夸张失实的手法误导消费者,甚或提出漠视与工程相关的法规建议。本研究的神秘顾客调查于去年将军澳一单位发生凿穿主力墙事件后数星期进行,即使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业界的守法态度仍然松懈,竟只需检视平面图,便轻率建议可拆墙。这些结构性改动有机会对楼宇结构造成巨大安全风险,必须事先获得相关部门审批;如擅自作出改动,若不幸发生事故,业主责无旁贷,要负上相关风险和法律责任,因此社会必须正视这些不良营销手法,以免装修工程「所托非人」。 

 

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要减少装修服务争议,必须做好预防措施,就此,本会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由相关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订立标准报价单范本,让消费者能轻易地货比三家,亦可避免双方各执一词。范本应包含标准条款,透过广泛谘询和公众教育,务求广被认知和采用。鉴于装修工程收费高昂,本会亦建议在范本加入7天冷静期条款,亦期望有殷实的业界先驱能率先设立自愿性冷静期,以起牵头作用。此举除了加强保障消费者外,对商户自身的商誉亦会带来正面效益,长远期望达至冷静期成为装修工程的「行规」,推广良好营商手法。

 

第二,本会倡议设立政府认可的认证制度,建构「白名单」方便消费者选择装修公司。本会参考了内地、加拿大(卑诗省和安大略省)、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纽约) 的法规,不少地方值得香港借鉴,例如英国政府认可的TrustMark 计划旨在让行业协会成为计划营运者,而不是直接对家居装修公司进行认证,截至年初,该计划已吸引了 37 间计划营运机构和约 15,000 家注册企业。此外,所有市场均采用强制性或标准合约条款、强制发牌制度或自愿认证计划,其运作模式和经验都值得参考。

 

若然不幸遇上装修工程争议时,本会建议可采用更具成本效益和高效率的另类争议解决机制,先进行调解。现时,香港调解资历评审协会提供专业的调解员解决建筑相关的纠纷。本会建议可善用调解机制,既省却双方在法院提讼所涉及的宝贵时间和金钱,更能迎合消费者希望及早完成工程的心愿,长远亦可为行业栽培装修调解专员,推广调解文化,实在是双赢之举。若调解不果,双方仍可透过仲裁或专家裁定去解决争议。 

 

研究亦发现消费者基于认知不足,往往对合约持松懈态度,这种心态要予以纠正。本会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或机构加强消费者教育,加深消费者对装修家居的认识,减少出现纠纷的机会。 

 

展望将来,本会将继续和各持份者衷诚合作,积极进行公众教育和倡议工作,循序渐进地落实以上各项建议,携手为消费者缔造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