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长者也理财 传统、数码银行服务均需友善!

长者也理财 传统、数码银行服务均需友善!

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持续偏低,香港正面对人口高龄化的挑战。根据政府统计处的人口推算,预计到2046年,香港65岁或以上的长者人口将会占总人口的36%,即每3人中便有1名长者。而联合国更预料,到了2050年,香港会成为全球长者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长者将形成庞大的「银发经济」消费群体,为各行各业带来新挑战与机遇。
银行服务作为日常基本需要,其便利性和安全性对长者来说尤其重要。然而,面对银行业近年的数码化转型,长者在数码理财方面或需要更多支援;亦有部分长者认为传统银行服务较切合个人需要。为了保障长者能享有公平使用基本银行服务的权利,银行业又有否提供足够的「长者友善」措施?

调查背景

本会在2018年发表的《长者友善消费环境》研究报告指出,不少长者即使已经退休,但在消费市场上仍然活跃。他们不仅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拥有充裕的余暇,亦愿意在娱乐和社交活动上消费。年长消费者逐渐形成庞大和具有消费潜力的群体,预计此群体对于银行服务的需求也会持续上升。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长者的身体机能难免逐渐下降,亦会因种种原因而削弱其理财能力。参考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研究报告,以下4项为容易影响长者理财能力的因素:

 

  1. 健康因素(Health):受身体或心理状况影响、记忆力衰退
  2. 韧性(Resilience):面对转变或突发事件时较难适应
  3. 能力限制(Capability):学习能力较弱、金融或数码知识方面不足、对理财欠缺信心
  4. 生活事件(Life Events):因退休而收入减少、丧偶等


另一方面,银行业界正积极迈向数码化。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近年积极鼓励业界发展和应用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金管局公布的「金融科技2025」策略,其中包括「全面推展银行数码化」措施,鼓励银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端运算等科技,以自动化和数码化方式处理以往需要大量人力和纸张、客户亲身核实等的程序。善用金融科技除了可缩短银行业务流程上的处理时间,亦能减低地域上的限制,为消费者提供更有效率、更便捷的银行服务。 


参考政府统计处于2023年5月出版,有关资讯科技使用情况及普及程度的《主题性住户统计调查第77号报告书》,长者(即65岁或以上组别人士)在12个月内曾使用互联网的比率在两年间显著上升,从6成半增至超过8成。这些长者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主要为资讯查询(99.9%)以及通讯和社交网络活动(96.1%)。然而,他们在使用网上理财服务、缴付账单或进行金融交易的比率只有21.5%。这些数字反映,即使大部分长者平日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并不代表他们愿意或有能力使用数码理财服务。


面对上述的状况,无论在使用传统抑或数码理财,长者显然是较弱势的一群。香港银行服务又是否有足够的措施照顾他们的需要,达致「长者友善」(Age-friendly)?

普及金融:确保消费者能获得 基本银行服务

普及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在国际间备受重视。其理念旨在让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均能够在银行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金管局早于2013年推动制定《公平待客约章》,订明银行提供服务予大众及弱势社群时宜采取的公平待客原则。而香港银行公会和存款公司公会于2023年12月修订的《银行营运守则》参考了二十国集团/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G20/OECD)的《保障金融消费者的高层次原则》,列明银行应公正及公平对待客户,亦应特别关注弱势社群的需要。该守则同时建议银行应考虑数码化及技术改良为客户带来的影响、机遇及风险。金管局要求银行与客户来往及提供服务时遵守相关要求。